查看原文
其他

尬聊?不好意思,大家都叫我“尬聊”终结者

2017-10-05 公周 公眼观察

5个月,1万人。欢迎你告诉更多聪明人。


公周说:这是“学说话”系列的第3篇。故事性可能不太强,但确实是公周的用心之作,希望能帮到愿意上进的年轻人。

然后很抱歉,因特殊原因,公周要彻底闭关3周,没有电脑、隔离网络。这段时间可能无法更新。准备了一点轻质内容,届时可能拜托我媳妇代发一下。请大家等我回来。



1


-THE FIRST-


电影《天下无贼》里,傻根与工友骑车路过荒地,向刘若英扮演的王丽伸出了援手。王丽坐在自行车后座上,与傻根有段颇具代表性的对话。

“你叫啥名字啊?”
——“我没大名,村里人都叫我傻根。”

“你不是本地人吧?”

——“我是河北人,来这修庙的。”

“那你可是积了大德啊。”

——“我是个孤儿,打记事起,就跟着村里的大人修庙讨生活,修庙是我们村祖上传下来的手艺。”

这段对话的结尾,刘若英若有所思,没有再说什么。从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判断,刘若英对傻根的“傻”已经了然于心。出卖“傻根”的,正是他这几句无心之语。稍存戒心的“正常人”,显然不会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对一个陌生人和盘托出。你看,诨名、籍贯有问必答,职业、出身、到本地的缘由不打自招。短短几句话,傻根已经成了透明人。

抛开这种常识判断,从沟通法则层面深入分析,公周认为两人在这段沟通中都是不及格的。

刘若英对陌生人采取了“纠问式”和“诱导式”对话方式,试图掌握对方的个人信息,同时却没有透露自己的任何信息(几句话的主语都是“你”)。傻根自然不明就里、轻易中招。但如果是具有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人,很容易被激发戒备心理,对刘若英产生负面看法,同时也就阻断了双方进一步沟通交流的机会。

傻根,因为自己的独特身世和可能存在的某种生理障碍,形成了对外界毫无防备、缺乏思维判断能力的特殊人格。我们当然无法苛求他的沟通技巧。但这也给“正常人”提了醒,与陌生人沟通时,应把握好分寸、保持必要的距离感,切莫像傻根一样言多语失、轻易中招。

在工作生活中,我们经常遇到刘若英与傻根之间的对话场景。比如,火车上与邻座的搭讪;回家探亲,与亲友间的交流;饭局上,新面孔之间的闲聊;参加单位文体活动,与局长恰好坐在一起等等。这时候,该聊些什么、怎么聊,才能避免沟通障碍和尴尬,把局促难安、不冷不热的“尬聊”变成惬意得体、游刃有余的“畅聊”呢?



2


-THE SECOND-


避免“尬聊”,首先要搞清楚“尬聊”是如何产生的?

很简单:

一是无话可说;二是话不对路。

要想解决问题,第一把钥匙叫做“沟通的意愿”

愿意聊、愿意动脑筋,是做好沟通对话的前提。遇到障碍、问题时,也才有耐心试着解决。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尬聊,往往是人为制造的。一方或者双方根本没有聊天的兴趣,心想“凭什么顺着你说话”、“就不带你玩”、“这人真傻”,甚至暗自感慨“对这种人费口舌,简直是浪费生命”。由此,本该你来我往的融洽对话,变成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冷场,甚至你说一句、我顶一句的车祸现场。

这种尬聊完全无解。

公周建议大家,尽量避免这种状态。对方再讨厌、再无足轻重,也不妨碍你保持风度、春风化雨。我们常说“修为”二字,人的涵养不恰恰是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吗?更何况,对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摆冷脸,转眼被打脸的风险还是蛮高的。

仅凭沟通的意愿当然还不够,第二把钥匙叫“变身的智慧”

北京潭柘寺有个圆通殿,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的本身像,其两侧摆着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“应身像”,合称“观音三十三身”。佛经里说,观世音为了教化不同层次、不同环境的众生,可以随机应化出种种化身,从佛身、菩萨身、人身到非人身,共有三十三种。

你看,菩萨与人沟通,尚且屈尊变幻外形,让对方感到亲切、舒适,从而提高“教化”效果。你我肉眼凡胎,不更该因人而异、及时调整对话内容和策略吗?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见人说人话、见鬼说鬼话”,倒是一种沟通智慧。

朋友之间,地位平等、关系亲密,所以要亲切自然为好,脏字荤口无伤大雅,有时反而能拉近距离、彰显彼此关系的特殊性。

克里特·伊斯特伍德的电影《老爷车》中就有这样一段剧情。老头拉着华裔移民 TAO 到朋友那里,生动展示了“男人之间该如何对话”——当然是脏字不离口、相互挤兑埋汰了。这样的对话一定是热火朝天、应接不暇的,最后以胸口的一记重锤和开怀大笑结束,怎么可能变成“尬聊”呢?

领导与下属之间,主导权往往在领导。工作之外的交流,领导往往愿意扮演“亲民”角色。这时候,下属自然要迎合领导,从雷厉风行的“听话下属”,变身轻松愉快的“懂事晚辈”。

比如,与局长一起乘车。局长看你年轻,有意谈起科技产品话题,希望和你有更多共同语言。

这时,你夸夸其谈、大肆卖弄自己对科技产品的熟悉;或者唯唯诺诺、生怕哪句话说得不恰当,大气不敢出一口。这两种表现当然都是错的。

前者错在“顺杆就爬”,忘掉了自己与领导之间的身份不平等关系;后者错在“给杆不爬”,让领导“热脸贴了冷屁股”,兴味索然。这两种情况下,你与局长之间的对话,难免都成了“尬聊”。

真正聪明的做法是,积极热情“接话茬”(表达出对本话题的兴趣)、承上启下“递肩膀”(引出话题让领导放开讲,讲完主动点缀几句作为承接)、不失时机“表谢意”(让领导明白他的善意被你捕捉到了,而且表示感谢)。

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,形成友好对话的关键在于拉近距离、塑造好感、建立信任。这时候,要善于发掘彼此的共同点,说白了“套近乎”。

比如“听你口音是山东人,咱们可是老乡啊(我最好的朋友是山东人、我去过山东、我常看山东电视台、山东人最讲义气……)”;

再比如“看你腰板这么直,是不是当过兵?(我也当过兵、我父亲是军人、我最崇敬军人、我喜欢看军事题材影视剧……)”;

又比如“看你 T恤是清华的?咱们是校友啊(我最崇拜清华人、清华学风最严谨了、我亲戚家的小孩也立志要考清华、我去北京旅游专门到过清华……)”等。

你看,“套近乎”的过程,往往也是调整身份定位,向对方靠拢的过程。有了这样谦虚低调、积极热情的姿态,也就让对方看到了你沟通的诚意,自然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。

第二把钥匙用好,你与对方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和对话基础。但这还不够,如果“套完近乎”就没话说了,那这“近乎”不久白费劲了吗?

接下来是第三把钥匙,“学会成人之美”。沟通,是人的自然需求。说到底,人们乐于沟通,是在享受沟通带来的归属感(我是社会群体中有活力的一员)、安全感(对话过程中,一般不会受到严重攻击)、满足感(我表达的观点和内容受到对方的重视和接纳)。我们常说某人“会聊天儿”,他一定很善于让对方从沟通中获得快乐和满足。

比如,要善于探查对方的表达强项。

有人知识渊博,可以请他答疑解惑;有人经历丰富,让他说说人生感悟;有人情感热烈,建议他讲讲故事传奇;他获得了某方面突出成绩或受到重要奖励,我们多问问台前幕后的细节;有人特别以孩子为傲,我们就听听他孩子的成长轨迹;有人喜欢指点江山,就由着他侃侃社会热点的是非对错。

一定记住,学会倾听和欣赏,是收获信任与友谊的最好办法。而因为这种能力的稀缺,你稍微增添一点耐心,就可以获得点石成金的惊奇效果。不信?试试看哦。

比如,要准确把握对方的表达意图。

这年头,大家都很忙,很少有人会平白无故跟你废话半天。那么,只要他开口,往往都是有目的、有意图的。所以,这段对话能不能变成烂尾“尬聊”,取决于他有没有机会说出想说的话。

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你过节回家,吃完晚饭和妈妈坐在一起聊天。你妈东拉西扯几句,有点欲言又止。你就该明白了,这是为你的终身大事着急呢。到底给不给她机会说呢?不给吧,她憋屈;给了吧,你不爽。决定权在你手里,但要我说,从沟通的角度你得让人家说话。你回家之前,老太太思前想后犹豫多长时间呐!琢磨了一百遍的话,如果让你硬生生给憋回去,这简直有悖人伦啊!

让人家说了,应和几句、自己的节奏该咋地咋地,你也没啥损失啊?

比如,要学会恰如其分的恭维。

大家对官场上无底线、无原则的溜须拍马厌恶至极,这完全可以理解。但日常交往、沟通对话中,真诚而恰当的恭维,往往是双方沟通顺畅的最好润滑剂。任何人都有被肯定、被赞扬的渴望。对方辛辛苦苦讲了半天,如果得不到及时肯定,心情自然由盛而衰、失落沮丧。接下来变成“尬聊”并草草收场,完全是可以预料的结局了。

所以,不要吝啬这句赞扬了。对你来说,出嘴就忘、无足轻重的一句话,或许就是对方一整天好心情的来源呢?

好了,公周结合自己的经历,总结了避免尬聊的三把钥匙,划重点:

第一把:沟通的意愿;

第二把:变身的智慧;

第三把:学会成人之美。

灵活运用这三把钥匙,就算得上“会聊天儿”的人。

“会聊天儿”的人,运气不会差哦!



3


-THE THIRD-


讲完大道理,我们再补充几条小技巧。

第一条,讲话不要太具体。表扬别人,要善于提升高度。比如,与其说“单位加班,你总能按时到岗”,不如说“你对工作特别有热情”,这样的表扬更有力度、效果更好;批评别人,要善于模糊焦点。比如,与其说“1+1=2的简单工作你都能搞错,真是服了你!”,不如说“以后工作,还是要细心一点,不要轻敌大意啊!”这样的批评给人留足面子,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。

第二条,要适当锻炼记忆力。对话的过程,实际是信息交换的过程。尊重对方的最好体现,或许不是收尾的几句恭维,而是你记得他曾经讲过的话。公周接触过的一些大领导,无不记忆力惊人、善于准确存储对话信息。大单位之间的事务协调,核心决策有时就是各单位一把手简单碰头定下来的。主办单位的一把手,最后往往会把商讨过程、各方意见和共同决议简要描述一下,作为最后的确认。这个过程,实际上是对一把手的基本考验。如果没有这点记忆归纳、总结陈述的能力,事情十有八九协调不成。

第三条:少讲口水话。所谓口水话,就是可有可无、缺乏必要意义的话。口水话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语(嗯,啊,这个,然后,是吧……)、免责声明(专业术语叫disclaimer,比如“说句不该说的”、“不是我说你”、“我这个人直来直去”等)等。这些话说出来,要么浪费时间,要么画蛇添足,只能暴露自己的沟通弱点,完全没有积极效果。

好啦,今天讲到这里。下期“学说话”再见。祝大家余下的几天假期继续嗨皮。


往期精彩回顾

36 为什么,我不建议年轻人把「公平」挂在嘴上?

35 是时候说清楚,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了

32 陕西产妇坠楼 | 真正的悲哀在于:医院怎么做都是错的

28 网络喷子这么多,他们只是没有搞懂一件事

27 年轻人的所谓“公平”,就是打赢之后再讲话

26 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

24 公交性骚扰酿血案?前法官给你最权威实用的防狼指南

15 好大学意味着什么?无非是,最有趣的灵魂在等你

13 基层朋友看这故事,一声长叹,眼泪流下来

10 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

05 父亲是厅级干部,但我只信三句话

专业法律咨询

985高校优质法律专业毕业,前司法职业者,著名青年才俊及靠谱人士,具备丰富法律工作经验和体制内生存发展经验,现已离职。专业提供法律咨询、公考咨询服务。详情添加微信WakeDoggy咨询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